獨奏者.jpg

The Soloist

A Lost Dream, an Unlikely Friendship, and the Redemptive Power of Music

(圖片來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9714)

 作者:史提夫.羅培茲 Steve Lopez 譯者:廖月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2009630日初版一刷

 

原本以為《河對岸的窗》會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上星期在好友飛兒推薦下讀過《獨奏者》之後,深深被書中跌宕起伏的情感所感動。

很少有取材自真人真事的小說能跳脫平凡的框架,有著它自身獨特的風格和幽默。尤其是一面要忠於真事案例,又兼具故事的可看性與精彩度,是一件兩難的抉擇;顧到了前者,裡面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篇章。

作者做到了!

《獨奏者》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全然沒有上述的窘境。

他用神奇又感性的文字帶著我們走進他和納森尼爾的世界,因一場不可期的相遇,揭開了作者和納森尼爾兩個不可能交疊的世界。

我相信這是命運使然,一個生活優渥的專欄作家在悠然的樂音指引之下,他意外地發現與購物車相依為命的遊民,有個一顆熱愛音樂的靈魂。

他們的相遇不但改變了彼此的生命,也將改變千千萬萬個看過此書及由原著改編成電影的人。

因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精神病患者在適當的關懷之下,是有可能走向康復之路的。

這也告訴我們一件書裡沒明說的事──永遠不要放棄他們(指精神病患)

 

作者在落杉磯街頭,被納森尼爾的琴音所吸引,進而去挖掘納森尼爾的成長歷程、發病的可能因素,以及他何以在首屈一指的朱利亞音樂學院,正待展翅高飛之際卻因突然發病而斷送他的大好前程。

雖然,納森尼爾琴聲並非完美,他仍用他那飽經折磨的靈魂,去演繹一篇篇他所喜愛的樂章,也和作者的靈魂產生共鳴。

於是, 作者逾越了一個記者應有的客觀態度,貼近地寫下納森尼爾的生活片段,該說是作者的文章救了納尼爾森、還是納森尼爾救了擔心中年危機和報社人事更迭所惱的作者呢?

納森尼爾的故事在刊登後引發了極大的迴響,不但使納森尼爾有了新的大提琴和小提琴,作者也借力使力地誘使那尼爾森走進他一直逃避的明燈治療所。

其實在勸誘納森尼爾去明燈時,作者險險說服反應機靈的流浪音樂家,幾番失敗之後他在書裡如實地說,『應該是我該去看醫生吧。』真令人莞爾不已。

後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固執的納森尼爾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的新琴帶出明燈。作者深怕納森尼爾為了嶄新的三把琴而命喪街頭,他跟著納森尼爾在街頭惶惶不安地過了那一夜;他也明白即便街頭是如此地混亂不安,但納森尼爾卻不願去安全然穩舒適的所在,因為他對於醫院有很深的畏懼,那是他在早期的治療過程中所埋下的陰影。

即使,納森尼爾聰明地將大提琴和琴盒分開,並把三把新琴用不起眼的包裝作偽裝,他仍不放心且時時擔心納森尼爾會出意外,甚而想綁架廣場上貝多芬的雕像,才能促使納森尼爾乖乖待在他認為最安全的所在。

 

作者的文字中讓我們窺得美國社會對遊民與精神病患的無力感,幸好社會裡有許多跟明燈的工作人員一樣熱忱的人士,對於這類病患提供需要的扶助。

跟台灣一樣精神病患在美國也是其家人無法面對的痛,有人消極地任得病的家人自生自滅,也有人積極地串連一大堆社會資源,與同病相憐的家屬們齊心幫自己的親人過得更好的生活。

我的家人與親戚中也有兩位有明顯的症狀,因長輩不願面親戚的精神問題,讓他白白毀了自己的人生;另一位幸好她有自行去就醫,在醫生的細心照料之下,她的躁鬱症得到不錯的控制。

朋友之中也有好幾位家人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只有一位朋友的妹妹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療,也加上她願意走出來,她才能得以回到正常生活並結婚生子。

很不幸地其他的幾位友人,只能忍著心痛看著自己的親人飽受精神疾病之苦。

有位朋友跟我說,她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把自己的弟弟送去明燈治療;儘管那是個難以實現的夢,她仍希望她的弟弟生活能回歸常軌。

這是一個多遙不可及的夢呀!

她也很不能接受電影的結局,好像納森尼爾就停滯在某一個狀況,沒有什麼結局,也沒有改變什麼,她不能接受那樣的結果。

那時,我們都沒把書看完,我忍著好奇;堅持要先把書看完,再去看電影。

我不希望讓電影的情節影響我對小說的好感。

 

作者毫不隱瞞納森尼爾發作時的黑暗面,在幫助納森尼爾的過程中他也坦言自己的無力感,不只一次的跟我們說他覺得自己恐怕也要一併治療。他沒有美化故事情節也不給我們虛幻的假象──納森尼爾也許會變得更好,也許會停滯不前。

這沒有一定的答案!全看病患自己願不願意接受治療,並走出這個深沉的困境。

他不止一次地問自己什怎麼做?才是對納森尼爾最好。

納森尼爾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有人說也許留在原來的世界,他反而可以不去面對他不想面對的事。

作者用很輕描淡寫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納森尼爾過人的音樂天份。

在尾聲時,納森尼爾彈著李斯特的鋼琴曲,作者邀來訪的音樂家接手鋼琴,由納森尼爾去拉他拿手的大提琴;那位音樂家直說那太難了,遂拿起大提琴與之合奏。

而作者在這一路的過程中,興起了換跑道的念頭,他想放下多年的寫作生涯去基金會工作以便幫助更多像納森尼爾的人。

他睿智的妻子給了他很中肯的分析,讓他明白寫作才是他的天職。

 

我也在這些感人的章節中,想起年輕時一路放棄的一堆理想與自我期許。

也讓我深深了解,其實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有一天,我會用我的破英文寫信給作者,請他繼續告訴我們納森尼爾的近況。透過他的文字,納森尼爾不再是個陌生國度的病患,而是一個處在瘋狂失序的世界中,仍不放棄音樂的勇者,他的故事不止令人敬佩也將鼓勵著我要勇於挑戰,不要害怕失敗。

看到作者對納森尼爾的努力,我想起了自己的存在價值,也記起了自己早已遺失的使命感。

縱然我沒感動落淚,但我告訴自己,我要回到生命線去完成多年前未修完的志工課程。因為這不單是為了自己,也為了能幫助更多人。

 

我的壓力很大越喜歡這本書,就更想寫好,但總是會被別的事打斷;終於在這兩天的早晨狠下心把噗浪網頁關起來,以便能專心地寫完這篇心得。

最後,我要幫我最要的朋友布蕾打氣,也許成立台灣的『明燈療養村』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們不試試看怎會知道不成功呢?

這不只是為了妳弟弟,也為了更多有需要的人。

更是為了我們自己,人總是要有個遠大的目標擱在前方,好讓我們不停地去追逐、去成長。寫於2009/8/178/22 pm7:00完稿。

 

 

《獨奏者》佳句摘錄:

儘管他遭受許多挫折,有時不免喪氣,他還是想把曲子表現得無懈可擊,也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和其他音樂家合奏。雖然那都是遙不可及的夢,然而因為音樂,他的靈魂才得以保持完整。

 

《獨奏者》的預告片網址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jLyglFlao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jLyglFla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ne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